创建目标
下图可见雨篷的最终创建效果,它由一块玻璃面板和一根护顶结构和两个嵌套族(梁和预埋件)组合而成。
创建流程
明确了创建目标,族的创建流程梳理如下:
1.选择族样板并定义原点。插入点位置,见下图。平面上,应位于雨篷靠墙一侧的中心。立面上,设置“安装高度”,应位于底平面中心。
2.三维建模。分别在主体族中使用“拉伸”的方式创建玻璃面板和护顶结构,然后单独分别创建梁和预埋件作为嵌套族载入主体族,每个组成部分的建模方式见下图。
3.参数的设置和关联。
设置“长度”“材质”类型的相关参数并与模型或参照平面关联。
4.定制平、立、剖面表达
通过自定义二维图纸表达,简化平、立、面的三维模型表达。雨篷的所有几何模型均不在平面上显示,而用二维图元“遮罩区域”代替。
创建步骤
1、选择族样板并定义原点
单击AutodeskRevit2014界面左上角的“应用程序”按钮→“新建”→“族”,选择“公制常规模型,rft”族样板。单击绘图区域中的系统默认的两个参照平面,在“属性”对话框的“其他”列表中,保证“定义原点”被勾选,这两个参照平面的交点就会作为族的插入点/原点。
2、绘制相关参照平面并标注尺寸
在“参照标高”平面视图中,单击功能区中“创建”→“基准”→“参照平面”,在绘图区域中添加新的参照平面。然后,单击“注释”→“尺寸标注”→“对齐尺寸标注”,选取两侧参照平面,进行尺寸标注,见下图。
继续使用“对齐尺寸标注”,依次选择长度3000左侧参照平面→参照平面“中心(左/右)”→长度3000右侧参照平面,并单击标注上出现的“EQ”字样,见下图。
【提示】EQ符号表示应用于尺寸标注参照的相等限制条件,参照之间会保持相等的距离。如果一侧参照移动,则另一侧参照也将随之移动一段固定的距离。
切换至“视图”→“立面(立面1)”→“右”视图,,继续添加新的参考平面并添加标注,具体尺寸见下图。
3、创建玻璃面板几何形体
单击功能区中的“创建”→“形状”→“拉伸”,在“修改I创建拉伸”选项卡上单击“绘制”→“矩形”按钮,以相应的参照平面为边界绘制一个长3400宽2000的矩形轮廓,将矩形边界与参照平面对齐并锁定,见下图。单击“模式”面板上的按钮“完成编辑模式”。
切换至“视图”→“立面”→“右”视图,将其顶面上下边界与参照平面对齐并锁定,见下图。
4、创建护顶结构几何形体
在“右视图”中,同样使用“拉伸”功能,单击“绘制”面板上的“(圆形)”按钮,在选项栏的选中“半径”并设置(半径)值为20,然后以在绘图区中绘制一个圆形,见下图。
选中绘制的圆形,勾选“属性”→“中心标记可见”,再将显示出来的中心标记即圆心与参照平面对齐并锁定,见下图。单击“模式”面板上的按钮“完成编辑模式”。
切换至“视图”→“立面”→“右”视图,将其左右边界与相应参照平面对齐并锁定,见图。
5、新建族类型和设置基本族参数。
单击功能区中“创建”→“属性”→“族类型”,打开族类型对话框。单击右侧“族类型”中的“新建”按钮,在“名称”对话框中输入“标准”,作为族类型的名称,单击“确定”,见下图。
同样在“族类型”对话框,单击右侧的“参数”中的“添加”按钮,打开“参数类型”对话框。见图,在“参数数据”中将名称设为“护顶宽度”并确认其参数类型是“长度”,参数类型为“类型”,单击“确定”。
然后在其参数“值”中输入3000,见图。
继续创建一个材质参数。参数名称为“护顶板材质”并设置其参数类型为“材质”,同时为“类型”参数。然后设置材质的属性值,单击“<按类型>”右侧打开“材质浏览器”,选择“玻璃”作为护顶板的材质,见下图。
按以上方法创建如下族参数,见表。
6、关联参数
尺寸关联。在“参照标高”平面视图中,选取尺寸标注3000,在激活的选项卡“标签”栏中选取“护顶宽度”参数,见图。
按此方法“雨篷.rfa”将参数与尺寸都关联起来,见下图。
材质关联。在“参照标高”平面视图中,选中雨篷的护顶结构,在“属性”对话框中单击“材质和装饰”→“材质”右侧的“关联族参数”按钮,见图,在“关联族参数”对话框中选择“护顶结构材质”,单击“确定”。同样的方法,为雨篷的玻璃顶板附材质。
7、创建嵌套族:梁。
选择族样板并定义原点。此步骤具体操作类似玻璃面板,同样选择“公制常规模型.rft”,原点设置见下图。
“梁“的几何形体的创建同样使用“实体”拉伸功能,在此不再详述。以下简单介绍梁的四个空心圆孔的绘制。打开“右“立面视图,单击功能区中的“创建”→“空心形状”→“空心拉伸”,在“修改I创建拉伸”选项卡上单击“绘制”→“圆形”按钮,在相应位置连续绘制四个半径为20的圆形轮廓并与相关参照平面锁定,见下图。
2.扫描二维码后会转跳微信小程序,在小程序中滑动到文章底部,点击【观看广告后显示隐藏资源内容】按钮会自动弹出广告,观看完广告回到小程序当前页或者刷新电脑端都可以显示隐藏的资源内容;
3.下载失败或其他权益问题请到【问题反馈】进行反馈。